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林超
气温回升,春光正好。3月11日,位于曾都区万店镇塔湾社区漂水河边的文文蔬菜种植合作社基地里,工人们正在采摘、分拣、装箱、搬运、发货,一派繁忙收获的景象。
“这个时间段市场上紫线茄很紧俏,供不应求,今天计划采摘1万斤发往武汉。”合作社负责人汪文一边忙着把茄子装箱一边说。旁边,一辆运输车正在等待装车。
万店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镇,汪文家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有30多年了,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蔬菜种植产业日益壮大,汪文和她的家人发现蔬菜种植同质化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种植效益变得很低。
如何实现突破?经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武汉周边地区大棚种植的茄子以青茄为主,上市时间集中于当年4月至11月,从11月到次年4月左右,武汉市场上的茄子供应处于空白期。
抓住市场需求,机会应运而生。当时,大家大棚种植的茄子主要是青茄,经过多年种植,从技术到管理到市场,已形成一套很成熟的运作模式。改种新品种,能不能成功谁也不敢百分百保证。
“只有做了才有可能成功,不做,最终的结果是被淘汰。”汪文决定带头试一试。在和家人商量后,2022年8月,她开始种植紫线茄。
在汪文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这个基地有137亩,44个大棚,投资了300多万元。现在青茄卖2元左右一斤,我们这个紫线茄能卖到3.5元到4元,按这个行情,预计两三年就能回本。”她信心满满地说。
走进棚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绿色之中点缀着一些紫色,细长的紫线茄挂于一人多高的茄树上,长势煞是喜人。十来个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一天干八九个小时,能有百把块钱的收入,还不错!”采摘工谌书年笑着说。
“我们这个茄子当年8月栽植,10月中下旬上市,能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结束,采摘期长,差异化种植,主打市场空白。”基地技术负责人冯卫兵介绍道。
不一会儿,大家摘的茄子装满了一辆三轮车,司机开着车把茄子运到分拣装箱处。采摘好的茄子用塑料桶装着摆满场地,十几个工人按照有关标准挑选出残次品,把符合要求的茄子装入纸箱。“在这里打零工不用出远门,带了孙子,赚了钱,对我们这样的留守老人是个大好事。”62岁的万国华话语中透露着满意。
汪文介绍,基地平时用工十几个人,高峰时期达到30多人,到基地务工的主要是塔湾周边村组50多到60多岁的人,活儿不是很累,既照顾了家人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大家都愿意来。“蔬菜种植关系着老百姓的餐桌,我将踏踏实实把菜种好,自己致富的同时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富。”对于未来,汪文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