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新闻网| 新闻中心| 领导专辑| 品质随州| 华人圣地| 专汽之都| 在线访谈| 图片| 专题| 教育| 文化| 汽车| 美食| 房产| 旅游| 健康| 家居| 随州日报微博
查看内容
搜索

老人离世无人知,折射出啥问题?

2014-11-24 08:33| 发布者: 誓言 |来自: 随州日报

    记者 黄闯  通讯员 赵鹏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浙江嘉兴的令人唏嘘的事: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儿子,三个礼拜前,给父母打电话时发现无人接听,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儿子放心不下,从上海赶回嘉兴,发现双亲已去世多日。据推测,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平时靠父亲照顾,可能是老父亲发生意外以后,老母亲失去了照顾,从而活活饿死在床上。
    又是空巢老人!又是独死家中无人知!这些熟悉的字眼再一次刺痛人们的神经。这些年,空巢老人独死家中无人知的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令人心生痛楚。然而,面对频频发生的独死悲剧,我们该做的不是隔空指责和一味叹息,而应将之作为一面镜子,掩面反思。
    那么,我们除了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之外,到底给了父母多少关心?该如何聚焦“孤独死”之痛?明天的我们该去哪儿养老?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A 子女需“常回家看看”
    自2013年7月1日起,《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常回家看看”条款正式启用。新法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多数人为之叫好,但也有人觉得根本无法实行,如何监管和惩治不回家的子女成了最大的难点。但不管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上讲,子女都是赡养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
    “或许,生活的压力让年轻一辈在很多事情面前忙于生计而忽略父母,但对很多“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差的是“情”而不是“钱”。”家住随城飞来土社区的郑女士认为,在老人的心里,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子女的亲情。年轻一代应该唤起应有的敬老、爱老意识,多打几个电话,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多几分对父母的了解,多一些具体的行动,并不需要过于昂贵的代价。
    市民黄先生也说道:“当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便迎来了晚年孤独的凄凉,老无所依,甚至还在担心给孩子添累,直至死无人知。这之中,或许有很多的不得已。比如,长期在外打工,为生计而奔波,有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操劳,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年迈的父母。的确,这是不少人的现实。但是,这些同时又何尝不是借口?更多的时间或许心存侥幸,认为父母身体尚可,还有时间与机会。遗憾的是,机会在自我忽视中慢慢溜走,徒留下子欲孝亲不待的遗恨。”
    诚然,上面的个案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老人儿子在第一次电话打不通后不心存侥幸,委托就近的亲朋好友探察一番,悲剧或可避免。可见, “常回家看看”不只是思亲情绪的表达,也不只是对父母尽孝的行动,更是子女责无旁贷的义务。
B 老人的观念也需转变
    随着社会的变迁,旧有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挑战。中国的老人一直有着这样的心理,那就是靠儿女养老。有些老人无法接受别人的照顾,还会担心外人笑话。而子女如果将老人送到养老院等机构,又会被说成不孝,老人自己也无法接受,总感觉“我有这么多孩子,可老了却没人要了”。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们省吃俭用、全心全意,为的是膝下儿女。不是什么大事,总会在儿女询问时避重就轻地做好掩忧:没事、还好……只要你们好我们就放心了。”在采访中,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他父亲的脾气很“犟”,好几次提出给他请个保姆,但总是被拒绝,还一个劲地说自己的身体很好,不用担心。
    “老头子经常夸他儿子不错,说儿子工作好,对他们也好,还要接他们去深圳住。”街坊邻里证实,小袁平日挺孝顺。家住锦绣香江的袁先生说:“由于常年在外地工作,不能好好地照顾父母。前两年,我要给母亲找个护工或将她送到养老院,父亲拒绝了,说自己身体还行,交给别人照顾也不放心,再说家里经济条件一般,自己照顾还能省点费用。”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80%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而只有10%的人选择到养老院等机构养老。可见老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要怎样解决养老问题的矛盾,仅仅靠国家社保制度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促进老人的养老观念变化,接受各种新型的养老观念。例如租房养老、田园养老、互助养老、老年公寓等。
C 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养老服务。据我市民政部门了解到,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始终把老龄工作置于民生工作重要地位,不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曾都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曾都区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现实选择,为此该区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应急救助等服务;重点为失能半失能高龄、独住、留守等困难老年人上门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紧急援助等服务,不断开发和完善服务项目和内容。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村)养老的骨干作用。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原则,大力发展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从2012年起,全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分批实施、五年全覆盖”的要求,稳步推进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目前,已有7个城市社区和6个农村日间照料点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8个日间照料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再次,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目前,全区共建有养老服务机构11所,其中国办福利院2所,农村福利院6所,民办福利机构3所,床位数达到1500余张,占全区老年人总数的2.2%。
D 解决“空巢之殇”还需多方给力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新闻中呈现的困境,在许多年轻人身边存在着,他们虽不失孝心,但因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也没有条件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居住。当子女因个人能力和条件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谁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与照顾?随着家庭成员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养老社会化成为必然。因此,破解这种困境,既需要子女尽心尽力尽孝,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抚慰,更离不了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化关怀。
    在采访中,市民王女士提出,许多老人退休金不高,又有安土重迁、恋家思友的街坊情结,宁肯独守空房,也不愿到养老院、老年公寓寄养。人们应尊重其独居意愿,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新形式,通过兴办日间托老所、互助养老点等,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社区得到照顾,也消除了空巢独居的隐患,让老人安全健康地颐养天年。
    一位白领指出,关爱“独居”老人,除了“人文之爱”,也需要“技术之爱”,比如在老人家中安装红外线设备或是摄像头,社区人员或家中儿女可以及时发现老人有没有出现意外。在老人家中安装紧急按钮,无论老人在何处出现意外,都可通过按钮求助。
    很多市民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还需社会给力。社会力量虽然分散,但却强大而普及,简单而实用,既可以弥补传统养老有心无力的尴尬,又可以帮助政府解决覆盖面不足的难题。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掘邻里守望相助的作用,不能“荒废”其作为解决我国养老服务问题的重要力量。只要个人尽心尽责、政府尽职尽力、社会尽其所能,形成合力,就能够顺利解决养老问题,避免“空巢之殇”。

他山之石
    美国的养老社区一般分为4类:生活自理型社区、生活协助型社区、特殊护理型社区和持续护理型社区。生活自理型社区主要面向年龄在70岁到80岁之间、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生活协助型社区主要面向80岁以上、没有重大疾病,但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特殊护理型社区主要面向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术后恢复期的老人及记忆功能障碍的老人,社区内设有专业护士,提供各种护理和医疗服务;持续护理型社区面向那些退休不久、当前生活能够自理,但不想由于未来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被迫频繁更换居所的老人。
    新加坡主要的养老模式除了由政府提供90%的建设资金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提供不同的津贴外,还大力建造养老福利房,专门设计适合几代同堂的户型,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由于政策引导,目前已婚子女与父母合住同一组屋或同一组屋区的住户已达41%。
    日本并不主张盖大型养老院,而是强调老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养老,加强与社区的互动。目前,日本的养老服务以推行“小规模、多技能的社区养老”为主。在小规模、多技能的社区养老院中,床位在20-30张,包括24小时的入住照顾服务、白天的日托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鄂ICP备11004182号-2 | 鄂网备421201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ui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虚假新闻信息举报电话:0722-3319535、新闻爆料热线:0722-3319535、广告服务电话: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故障咨询QQ:6256104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