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新闻网| 新闻中心| 领导专辑| 品质随州| 华人圣地| 专汽之都| 在线访谈| 图片| 专题| 教育| 文化| 汽车| 美食| 房产| 旅游| 健康| 家居| 随州日报微博
查看内容
搜索

编钟的历史

2014-5-12 11:03| 发布者: 挺远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有“歌钟”之称。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铜制,钟柄空与钟体内腔相通,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纹 。用木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音质宏亮、穿透力强。《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编钟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唯中国独有。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中讲道:“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在其注释中解道:林籁;风吹林木所发的声音;籁,风吹孔窍所发声。球锽:《说文》球,玉磬也 。锽,钟声也。”大意是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受大自然的启示,就创造了竽瑟和球锽。球既是玉磬的前身;锽既是编钟的鼻祖。据《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的伯岐生鼓,是始为钟。”《战春秋·仲夏纪》载:“昔黄帝令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管子·五型篇》载:“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 钟隐其常。”《世本》载:“颛顼命飞龙氏铸洪钟,声振而远。”《说文》载:“古者田句氏作磬,垂作钟。”这些文献记载,说明编钟远不止起于商朝,它由锽—陶钟—陶铃—铜铃演化而来。大约走过80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件陶质钟,时间大约距今6000年至5000年,由细坭红陶制成,光素无纹,有柄,高约9厘米,径约5厘米,共肩部两旁各有小孔与内腔相通。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一件陶质钟铃,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中空,外体呈长方形,实心柄,泥质灰陶,横剖面近似椭圆形,通高12.5厘米。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一件陶质钟铃,时间距今4400年左右,器体椭圆形,通高5.4厘米,顶部上有两并列穿孔,可用来穿绳悬挂,这一形状更具有钟的特征。
        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296号墓,出土了一件纯铜铃形器,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器表素面,通高2.65厘米。经鉴定,该器 采用纯铜铸成,红铜贡,金属纯度97.86%。这一铜铃是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198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四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夏朝时期的铜铃,通高7.7厘米,铃体出土时用数层丝麻纺织物包裹,玉铃舌被置于铃腔内。该件铜铃也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早期铜铃类型,由此可见,我国夏代基本处于陶铃和铜铃并用的日期。《史记卷二·夏本纪二》载;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质羽、旄、齿、革,金三品。金,乃青铜,可见从夏代开始,中国已进入到青铜时代。《文心雕龙·铭箴第十一》载:“大禹勒笋簴而招谏。”在注释中解道:“笋簴 ,挂钟磬的架子,横木叫笋,竖木叫簴 。”《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为铭于笋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足见编钟起于夏代,而不是商朝,比商朝更早。《古今乐录》中载:“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镈、曰錞、曰铙、曰铎”等,还应包括不见文献记载的句鑺。上面所说的“钟”主要指钮钟。铃虽不是乐器,但钟和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铃和钟是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不同。在编钟出现前,历史上经历了较长的铜铃时代,考古资料证实,我国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是在公元前2800年。从商开始,编钟进入兴盛时期,从两周时期中国编钟进入巅峰阶段,各种形制、各种用途、各种节律、各种音色、各种材质的编钟纷纷问世,蔚为大观。商代编钟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 。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发现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2013年7月3日在湖北随州 叶家山曾侯墓中,发掘出西周最早的编钟,共5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认为“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鼓钟》写道:
            鼓钟将将,鼓钟喈喈,
            淮水汤汤,淮水湝湝,
            忧心且伤。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淑人君子,
            怀允不忘。其德不回。
  
                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
             鼓钟伐鼛,鼓钟钦钦,
             淮有三洲,鼓瑟鼓琴,
             忧心且妯,笙磬同音。
             淑人君子,以雅以南,
             其德不犹。以龠不僭。
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万方乐奏、千声相和,千人酣舞,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听到那个时代洪亮的钟声,合着蓬蓬的鼓声、鼛声,和着悠扬的琴声、瑟声、伴着清亮的磬声、笙声。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编钟达到鼎盛阶段,从三枚一套、五枚一套、九枚一套、十二枚一套,一直到六十五枚一套。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出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古墓,出土一套编钟共六十五枚,成为中国“乐中之王”,距今有2400多年。
  在这同一个时期内,迄今为止,全国已发现编钟约280余批次,达2400多件。并在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中,发掘出战国羊角钮编钟,这说明编种不仅只是汉族的打击乐器,也发展到成为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已延伸到了全国各地。
  1976年2月,在秦始皇封土西北约100米处,出土一件错金 银钮钟,青铜制作,钟钮一侧刻有“乐府”二字,表明在秦朝就已建立了乐府机构。秦乐府钟工艺精巧细致,声音清脆悦耳,音高为C调。但这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礼乐俱损,铸钟工匠及乐工散亡, 
       铸钟技术在这段时间里曾多次失传,不及春秋战国早期。至西汉初年,继承恢复,制氏纪其铿锵鼓舞,但不能解其义。中和之响,闻其不还,只能摹仿乐,正确的音不能复还。2001年1月在山东济南洛庄汉墓中出土一套“西汉第一编钟”。这套编钟共19件,上面14件为稍小的钮钟,下面则是大型的甬钟。编钟出土时排列整齐,可看出当时是挂在架子上埋进去的。这套编钟在地下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之后,轻轻擦拭便锃亮如新。当年这套编钟都已经调音,用特制的本棰轻轻敲击编钟不同部位,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双音钟。与战国编钟相比,汉代的编钟本来就很少。它与战国编钟在形态、花纹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在广西西林还出土了汉代的羊角钮编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外形似铃,断面呈核桃形,顶端作羊角状。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中,出土一件镈钟,呈半环钮的筒形。自秦汉以后,在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三国魏时,音靡节平,音律浮靡,节奏平庸。到了晋朝,杜夔调试,音奏舒雅。张华新篇,亦充庭万。后荀勖改悬钟磬,声节哀急,音调不准。其原因是荀   勖制的尺比杜夔尺短四分多。在晋始平年中,掘地得古铜尺,比荀勖尺长四分。经验证,编钟八音不和,是制尺的问题。荀勖乃部署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依古尺更铸编钟律吕以调声韵。得周时玉律钟磬,新律声韵皆同,从而才恢复编钟原味,时人称其精密。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印度圆口钟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形如瓦罐的圆形钟。从此,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在保留“钟”的最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圆形钟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器具的象征。这类钟,佛寺、钟楼使用最多,成为了 体现君主、神灵、崇高伟大的圣器。这一主题的出现,为后来中国制造圆形钟技术的飞跃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编种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自宋以后,编钟渐渐衰退。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在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曾用黄金铸成了一套大小相同,壁厚有别的编种,共有16枚,叫做“金钟”,这是世界上唯一用金子铸造的编钟。它既是铸造精美绝伦的乐器,又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堪称稀 世瑰宝,但它的音质音色远远不及古代的编种。金钟每枚钟的正中是音名,周围盘绕两条蛟龙,装饰以海波和云纹,其音律与现代音乐相同。平时,这套编钟置于太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遇有朝会、宴享、祭扫大典,才拿出来演奏。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磬。这套编钟耗用黄金13647两工钱。1925年它流入民间,后由陈亦侯、胡仲文收藏,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
       历史的轮回如此之巧,正当我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原随县)擂鼓墩发掘出战国的曾侯乙古墓,出土编钟65件,让2400多年前的编钟重见天日,重返人间,让人们一睹它的神奇风采,聆听它的千古绝响。自此,编钟又出现了繁盛时期。1979年,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广东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哈尔滨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终于在1983年成功复制出低音大型甬钟2件,中层甬钟14件,钮钟12件,共计28件。通过鉴定委员会的各方面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复制的编钟不仅形态和纹饰与原件基本相似,而且其音高、音频、音色相近,为复制全部编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1989年国庆节,这套与原曾侯乙编钟复制件运回了原地随州,成为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此后,复、仿制编钟如雨后春笋,一套又一套的问世。如今,在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到处都有编钟的声影,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强音。
  
   作者 沈献智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鄂ICP备11004182号-2 | 鄂网备421201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ui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虚假新闻信息举报电话:0722-3319535、新闻爆料热线:0722-3319535、广告服务电话: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故障咨询QQ:6256104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