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19世纪黄鹤楼珍稀照片将归武汉 揭1700岁黄鹤楼前世今生(图)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4-23 10:08
来自: 长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2987

  19世纪黄鹤楼

  珍稀照片将归武汉

  民国名画家三代人珍藏百余年

  陶为衍的父亲陶冷月年轻时

  历代黄鹤楼地理位置变迁示意图

  制图/职文胜

  长江日报讯(记者蒋太旭)上周,上海老人陶为衍决定,将家族三代人保存的百多年前老照片《古黄鹤楼》,捐赠给武汉市档案馆。陶为衍在捐赠函中称:“希望这幅老照片能得到妥善的保存并发挥更好的效用。”前日下午,此照片已从陶家所在的上海发往武汉。

  陶为衍捐赠的这张黄鹤楼老照片,粘于一张有内框的硬底板上,照片长17厘米,宽13.5厘米。三层高的黄鹤楼立于照片右上方,楼外有棚屋篱笆。沿石阶而下,小路旁民居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门庭外张着有“见龙田”三个大字的布幔。民居后长江对岸起伏的坡地上,各建筑隐约可见。

  年逾七旬的陶为衍透露,这张照片传自其父陶冷月的岳父、清末湖南提督娄云庆,三代人历经百年保存至今。陶冷月(1895-1985)是民国以来声望卓著的水墨画家,兼擅摄影。他将传统中国画技法融入西画光影透视风格,被蔡元培先生誉为“新中国画派”。陶冷月1985年去世,身后存留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沪、苏、浙、赣、豫、皖、川、湘等地拍摄的700余张照片。近日,陶为衍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这张老照片,立即联系本报余熙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室。获悉老人的捐赠意向后,本报高级记者余熙推荐武汉市档案馆收藏此照。

  据《黄鹤楼志》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历经1700多年,屡毁屡建。1884年,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火灾,直至1985年才重建。“武汉通”、民俗专家刘谦定认为,照片中的黄鹤楼即为1868年清同治年间修建的“同治楼”;“见龙田”出自《易经》里的“见龙在田”,布幔应为相面铺的招幌。

  目前人们公认最早的古黄鹤楼照片由英国拍摄师J·汤姆逊于1871年拍摄,该照片影印件曾于去年在武汉美术馆《江风如影:1858—1910年的武汉影像》展上展出。汤姆逊的照片将黄鹤楼置于画面中心,通过前景城墙、屋顶以及两侧房屋飞檐和远处白塔等景物,烘托出黄鹤楼的雄伟气势。陶为衍捐赠的这张照片,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百多年前的黄鹤楼,周边建筑风貌更清晰、更全面。

  这张照片摄于何时,由何人所摄?记者求证多位摄影、文史专家,他们表示照片应摄于1868年至1884年之间,与汤姆逊的照片景致一南一北,互为补充,极具史料价值。该照片右下角的“POW.KU HANKOW(汉口)”两行英文字母,可能包含了摄影者的名字,尚待考证。

  武汉市档案局(馆)副局长张嵩等专家表示,这张照片拥有百多年历史,系黄鹤楼现存于世的摄影作品中极为珍稀的文物。

  历史学家冯天瑜揭秘

  1700余岁黄鹤楼前世今生

  ▲1871年英国人汤姆逊拍的黄鹤楼实景图 资料图

  ▲明代安政文界画《黄鹤楼雪景图》

  记者周超 翻拍

  ▲元代夏永画《黄鹤楼图》

  记者周超 翻拍

  ▲宋代黄鹤楼界画

  记者周超 翻拍

  ▲三国时期东吴瞭望楼模型

  记者周超 翻拍

  记者蒋太旭整理

  从三国时期始建到1985年最后一次重建,历经1700多年、屡毁屡建的黄鹤楼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它的地理位置发生过怎样的变迁?武汉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在他主编的《黄鹤楼志》揭秘了千年黄鹤楼的前世今生。

  三国

  瞭望楼

  最早的黄鹤楼。

  公元223年,孙权为扼守战略要地,在黄鹄山(今蛇山)依山修筑了军事城堡——夏口古城,黄鹤楼作为城西南的瞭望哨楼与夏口古城同时诞生。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载录了这一史实。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鹤楼作为哨楼仍然修筑在临江的黄鹄矶上。

  唐宋

  从“军事楼”转化为“观赏楼”

  到了唐代,黄鹤楼从“军事楼”转化为“观赏楼”,仍坐落于黄鹄矶上。

  黄鹤古楼至北宋仍存于世。据宋代界画《黄鹤楼》分析,其时,黄鹤楼已发展成建筑群体,依山面江,直至南宋与金国征战时方毁。

  元代

  是否有楼有争议

  元代有黄鹤楼吗?一批史志学者根据史料推论,元代近百年间,黄鹤楼不复存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据传世的元代夏永画《黄鹤楼图》及一批登临黄鹤楼诗赋作品推测,元代中期或末年应有黄鹤楼实体存在,它的环境设置比前朝黄鹤楼更为幽雅清静,建筑风格更加堂皇典雅。

  明代

  形成“二顶三层”规模

  据现存史料统计,明代黄鹤楼被毁3次,重建3次,越建越高,越修越大。主楼周边辅以亭台阁榭,栽花植树。明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明末农民战争时,已形成“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的规模。

  清代

  三次烧掉

  清代,200余年间,黄鹤楼遭受3次毁灭性火灾,前两次得以重建。最后一座黄鹤楼同治楼被烧毁后,1907年在黄鹤楼遗址上修建了奥略楼,很多外地游客误认为黄鹤楼。奥略楼于上世纪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故址成为大桥南引桥基础,今天立有一块“黄鹤楼故址碑”。

  1985年,设计师以清代“同治楼”影像为参考,在蛇山上另取高地,建起今天的黄鹤楼。

(责任编辑:天时地利人和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