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新闻网| 新闻中心| 领导专辑| 品质随州| 华人圣地| 专汽之都| 在线访谈| 图片| 专题| 教育| 文化| 汽车| 美食| 房产| 旅游| 健康| 家居| 随州日报微博
查看内容
搜索

城市守望者守护武汉根脉 为古砖古瓦挺身而出

2014-4-18 09:12| 发布者: 沐雨听风 |来自: 荆楚网
   

    图为:戴着厚厚眼镜的刘文斌。(资料图片,网友“兵哥哥”摄)

    图为:严涛拓印前清洗石刻碑文。(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柴艳红 通讯员 刘宝生

    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该纪念日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唤起公众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热情。

    在武汉,就有这么一群民间文物保护人:他们以“汉网-人文武汉”论坛为平台,十多年如一日,奔走于老街区、老建筑、拆迁工地,搜集了大量老砖、碑拓、照片等,力图记录文化遗存、留住城市根脉;关键时候,更是挺身而出,在废墟瓦砾间挽救下一座座老房子。人们形象而亲切地称他们为“文化拾荒者”、“城市守望者”。

    近日,记者采访了他们当中有代表性的几位。

    砖瓦巷长大的“砖家”

    捡了三千多块不重样的老砖

    蓬乱的头发,瘦弱的身躯,厚厚的眼镜几乎贴上了砖瓦,却不妨碍他如获至宝的笑容!

    他,就是人称“砖痴”、“砖家”的刘文斌。今年62岁的他,常年出没于拆迁工地。与那些持金属探测仪捡破铜烂铁的拾荒人不同,他寻的“宝”,是旁人眼里一文不值的破砖烂瓦。

    2004年,武昌彭刘杨路施工改造,刘文斌几乎每天都会光顾。一天,他在工地上意外发现了一口古井,与建筑施工挖的竖井部分重合。征得施工人员同意后,他带着几名网友来现场,并借助绳子下到井深19米处。

    井下黑乎乎的,视力本来就很差的刘文斌用手在稀泥里摸,竟摸出3个人头骨,其中1个是小孩的头骨,还有发辫。“这见证了楚王府那段惨烈往事!”刘文斌说,史载,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封楚王后,在这一带建成规模庞大的王府,明末张献忠攻破武昌城,被放火烧毁。“可以想象当年,一片火海中,一个母亲绝望地抱着幼小的孩子投井了。”

    那段时间,刘文斌成了驻守工地的文保志愿者,只要工地上挖出“宝贝”,他就立马向文保部门汇报,有文物价值的都收走了,够不上文物级别的残砖破瓦,成了他的宝贝疙瘩。在搜寻楚王府砖瓦的过程中,他在武昌西城壕一处拆房现场的墙基中,还找到一块有“楚府”铭文的砖。这是迄今发现的首个楚王府实物。

    刘文斌说,他在武昌砖瓦巷一带长大,对一砖一瓦有着特殊情结。至今,他已搜集了3000块老砖及大量瓦片。这些能让后人真切触摸到历史痕迹的铭文砖瓦,本来极可能被当作建筑垃圾丢掉。

    近日,刘文斌摸着家中码得整整齐齐的老砖,欣慰地对记者说,“3000多块,不重样,年代跨度从战国至民国,其中的系列武昌城墙砖及报恩寺、广佑寺、咨议局的砖等都非常珍贵”。最近,他将这些老砖按“纪年”“记地”“记名”等进行分类,盼望能与专业人士一道深入研究。

    视石头为“情人”

    拓过武汉三百多块老碑刻

    “36年后她的出现,有些意外,有些悲哀,她不得不面对街道正在消亡的现实。”汉口老里分华清街拆掉那年,严涛(网名“天风2160”)为街口的老牌楼写下一篇帖子《永远的情人——华清遗蜕》。“因为目睹了华清街消亡的整个过程,才如此伤感。”严涛介绍,华清街上当年店铺林立,建有汉口第一家菜场,后发展成汉口副食品市场,名噪三镇。其牌楼很有特点,呈拱形,俗称“大圆门”,老街坊们说,上世纪80年代不少台胞来汉寻亲时还以此为地标性建筑。

    几年前的一天,严涛和网友“兵哥哥”得知这一带拆迁,特意赶来寻访。听说“大圆门”上最初有字,上世纪70年代被水泥封起,两人冒着寒风爬上牌楼将水泥轻轻凿掉,“华清街”三字得以重见天日,字底金粉还熠熠生辉。老街坊闻讯赶来,高兴地站在再次露出的牌楼下合影。严涛则连忙将“华清街”三字和当地一块有“汉口市”字样的罕见碑刻拓下。

    严涛以为“大圆门”会保留下来,但几个月后,他和“兵哥哥”再次寻访时竟亲眼看到,在氧割和铁锤之下,挺立了百余年的“大圆门”轰然倒下,“华清街”花岗岩匾额四分五裂。“清理出她来的是我们,为她‘送终’的也是我们……”严涛至今仍十分惋惜,他说,“那儿后来建了新小区,偌大一个地方竟容不下一块有着厚重历史的石头?”

    今年42岁的严涛,从拓印印章边款起步,爱上了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拓印,之后抱着“多留下一点武汉历史遗迹”的念头,二十多年来坚持搜索散落民间的石刻。日复一日,他啃着干粮、只身漫步荆棘中,当断碑残碣出现时,就会立马来精神。多年前他甚至有过登上洪山宝塔外檐巡行的疯狂举动,只为查看塔上是否还有元代石刻。

    受岁月侵蚀或人为破坏,严涛拓过的老石碑至少有20块已不复存在:蛇山下曾有颜真卿《裴将军》碑刻,“最初拓时只存两块,再去,只剩一块,再去,一块也没有了。”长春观后山有一处摩崖石刻,原有题款“乾隆癸巳国望”,现今“国望”二字已不存。卓刀泉附近曾有记录道教活动的明代刻石,现也不知所踪……“碑没了,拓片还在,带给我的不是窃喜,而是痛心!”严涛说。

   

    图为:王炎生向参观者介绍老建筑。(资料图片,黄仕珍 摄)

    图为:冯玉祥旧居得到保留并修缮一新。(资料图片,童汉芳 摄)

    跟踪拍摄千余老建筑

    十年攒了两万多张照片

    汉口胜利街有一座西式三层老楼,坐西朝东,红墙赤瓦,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党中央的多个重要会议曾在此召开。

    65岁的王炎生(网名“一人行”)跟踪拍摄这座历史建筑多年。去年1月5日下午,他又来拍照,发现此前的居民腾退后屋内一片狼藉,更可怕的是有烤火痕迹,显然这里成了流散人员暂居之所。于是,他拍照上传网上,并发帖写道“危险,谨防优秀革命历史建筑发生火灾”。经他呼吁后,相关部门紧急介入并妥善处理,后该旧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武汉市一次会议上,有关领导握着他的手,感谢他为保护该旧址所做的事。

    王炎生30岁前住在汉口老租界,对老房子很有感情。可惜的是,他拍过的老房子、老街巷,已有数十处逐渐消失,他很着急,想用镜头多留下一些影像,经常一出门就拍上一天。十多年来,他跟踪拍摄过武汉千余座老建筑,照片攒了2万余张,拍摄之余整理、归档,乐此不疲。

    拍多了,很多老建筑都“装”在王炎生心中,他自制汉口老租界步行游览路线图传到网上,吸引不少网友按图游览。他还常“兼职”义务导游,先后陪数十批重要客人去品读这些老建筑。去年9月,英国教授杰拉德·科赛恩来汉寻访祖辈百年前创办和利冰厂的足迹,辗转求助王炎生,王炎生带领一行人,很快就找到原址。

    2012年5月,武汉市公开向市民征集第七批优秀历史建筑,王炎生一人就推荐了122处,其中顺丰茶栈、普海春大酒店等4处入选,占当年公布的20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五分之一。去年,他又推荐了20处老房子参评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最终1处入选。“一处入选也高兴,保护一处是一处。”王炎生乐呵呵地说。

    老房子“保护神”

    成功挽救冯玉祥故居

    被媒体称为“武汉通”、“武汉民俗学家”的刘谦定,多年来一直为保护老房子奔走疾呼,改写了一处处老房子的命运。他曾当选“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刘谦定曾对武汉老房子进行摸底发现,截至2006年,已拆除、消失的历史建筑就有76处,包括叶挺24师师部旧址、革命先烈施洋故居等。

    倍感惋惜的他,一次次挺身而出,也一次次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他被一些人视为多管闲事,甚至遭到威胁。骚扰,家人和朋友一再劝阻他别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然而,当事情来了,他又一次次站出来。

    2004年,昙华林辛亥名人石瑛故居突遭拆毁,刘谦定出面制止,引起多方关注,最终把拆了半层的故居按原样恢复,如今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他经系统调查提出建设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后经专家论证被采纳,政府投入巨资保护,拯救了一批老房子。

    2007年的一天,武昌千家街一处老房子被人揭开屋顶,刘谦定得知后,带领网友紧急赶到现场拉起横幅,上书“冯玉祥故居”几个大字。那些急于拆旧建新的人说,“就这么个破房子,从来没听说啊?”刘谦定现场宣传:“1937年,冯玉祥就是住在这里,宣传抗日,共赴国难。”后经文物局、房产局及社科专家论证,冯玉祥故居得到完好的修缮和保存,此事被网友们一致认为是最成功的一次“扫街”。此外,在蛇山显山透绿工程中,通过刘谦定等网友的努力,李书诚故居、高亚鹏旧宅也得以保护。

    老建筑保留下来了,大家满心欢喜,保护失败了,则倍感痛心。刘谦定说,在保护白沙洲江夏民居、岱家山蓬字守望台等老建筑时,网友们都倾注了满腔热血,做了大量工作,相关部门也做出了良好表态,但最终仍拆了……“未来,我们还会在路上,只是采取的方式会更加灵活、多样!”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张笃勤经常参加“汉网-人文武汉”的活动,对这群网友非常熟悉,他说,“他们是草根,但位卑未敢忘国忧,十多来年坚持守望、保护着城市历史根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公益性质,不拿一分钱却付出满腔热血。”

    链接

    留住城市根脉避免“千城一面”

    “如果我们不尊重城市历史,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变成光鲜闪闪而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那么,我们的后代就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和野蛮。”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为城市建设带来的“隐痛”而呐喊。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张笃勤称,同质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通病,和很多城市一样,武汉的个性正在悄然消失,城市的辨识度也在不断下降。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像历史街区、老建筑、文物遗存、城市山水等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饱含着历史沧桑,是不可复制的,如果破坏了,就算照原样再建一个,那也是新的。

    记者了解到,如何协调好城市建设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去年11月举办的《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专题研讨会上,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谈到,“城市不能‘千城一面’……要保护好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根脉。”

    他具体指出:建设汉口沿江商务区,一定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恢复其历史风貌,再现百年老汉口的辉煌;正在规划建设的汉正街商务区,一定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药邦巷、淮盐巷、泉隆巷),保护好城市肌理,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沿江大道到京汉大道这个区域,要以中山大道为核心,特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的中心部分,实行整体规划保护,尽量按照民国时期风貌,重现中山大道的繁荣,找回民众乐园的风采。同时,武昌昙华林、都府堤,汉阳洗马长街、龟北路等其他历史文化街区,都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规划好、建设好、保护好。

    资料

    国际古迹遗址日

    国际古迹遗址日是1982年4月18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会议上提出,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决定设立的。今年的主题定为“纪念性遗产”,主要涉及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纪念性建筑、古迹和场所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号召各国家委员会围绕此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鄂ICP备11004182号-2 | 鄂网备421201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ui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虚假新闻信息举报电话:0722-3319535、新闻爆料热线:0722-3319535、广告服务电话: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故障咨询QQ:6256104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