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扎根沃野的“人民勤务员”——记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许贤超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11-20 09:56
来自: 随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2939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许主任,你看这第二茬稻谷长势不错,过几天可以收割了吧?”11月12日下午,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的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克顺询问一名站在稻田里的中年男子。
  这名略显清瘦的男子弯腰扯出一穗稻谷,捏开察看籽粒,“差不多了,下周就能开镰了。”
  “许主任”名叫许贤超,是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也是湖北省农科院与曾都区人民政府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的负责人。
  “再生稻试种成功,许贤超功不可没!”在采访中,陈克顺的思绪回到今年3月份。彼时,他的合作社正准备春栽,听说再生稻高产、高效、节本,于是找到许贤超。“许贤超主任是农技专家,曾帮我们解决过很多种植难题,这次我们拿出70亩农田种植再生稻,希望许贤超能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新型经营主体有需求,我们就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需求。”许贤超说。
  这是再生稻在随州第一次试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追肥?留多长的茬?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这70亩再生稻,许贤超操碎了心——每周两次到金鸡岭村,在田里观察稻谷长势,记录信息,对比其他地方的经验来确定随州本地的种植技术要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8月21日,再生稻头茬收割,单产650公斤,第二茬预计单产154.8公斤。“头季稻必须在4月25日前机械插秧,齐穗后10到15天追尿素和氯化钾,8月20日左右收头季稻,留茬高度55-60公分,割后灌水5公分……”说起总结出的“中稻-再生稻-绿肥”技术,许贤超如数家珍,“这是随州第一次试种,摸索出的技术为以后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
  这是32年来许贤超扎根沃野的一个缩影。
  1987年,许贤超从湖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来到随州,先后在随州市棉花原种场、府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随州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随州市良种棉加工厂、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其间还被任命为湖北省农科院与曾都区人民政府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的负责人,并连续七年被聘用为岗位专家。
  在许贤超主持曾都区农技推广中心全面工作后,农技中心先后承担了“农业部水稻(小麦)高产创建、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建设、优质稻板块建设、棉花轻简技术的推广、马铃薯产业化板块建设、稻-茬麦少免耕机械条播规范化播种技术、中稻机械条播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减肥减药和粮食作物高效模式”等多个项目,也多次结合曾都生产实际,办好各类抗灾救灾现场,指导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院区共建专家大院”作为曾都区农业推广和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在许贤超的带领下,每年高标准完成4至5个对接项目。现共计完成42个对接项目,累计示范面积93万亩,新增效益1.46亿元,受到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高度赞许。
  “无论在哪个岗位,许贤超都是俯下身子,亲力亲为。”随州市稻星米业农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晗对许贤超推崇备至。该合作社今年刚用小麦精量匀播技术种下了2000余亩小麦。“2017年许贤超在三岔湖村、珠宝山村、桂华村进行了三片100多亩的水稻机械直播,那年的4月28日到5月5日,他放弃休息时间,从种量到深度、从拌药到不同机型、不同类型除草剂对比,趴在田间,站在拖拉机上,整日早出晚归,来回奔波于田野,这些都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正是这种亲力亲为的精神,让许贤超获得诸多荣誉——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农先进个人”;他参与的“马铃薯深沟高垄全覆膜技术”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主持的小麦新品种鄂580高产示范和水稻精量穴播技术获省科技进步奖;结合曾都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出的“中稻—香菇”“中稻—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鄂中丘陵中稻机械条播水肥一体化技术”绿色高效模式图在全省发行;他在曾都区域推行的“玉米宽行双株”高效种植方式促进了夏玉米生产的轻简和高效;引进和推广的特色蔬菜“苕尖”,让舌尖上的美味再添新品……
  32年来,许贤超累计推广小麦、水稻、玉米和薯尖等新品种6个,高效模式2个,主推技术2项,推广面积达到80多万亩,亩平增收120多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用32年的坚持和付出谱写了一曲农业工作者勤恳为农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隋意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