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起舞山水间 逐梦大洪山——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推进品质景区发展纪实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5-29 10:03
来自: 随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55340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特约记者 贺晓利
  素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美誉的大洪山,从自然山水到历史文化,从人文景观到全域旅游,无一不是一个个梦幻般的游园。
  梦想因现实而美丽,奋斗才能实现美好梦想。古老的大洪山正以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在青山绿水间逐梦品质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以“聚力打造品质景区,助力全市文旅名城建设”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一心一镇一带四片区”(即全面提升核心景区;建设康养文旅生态特色小镇;全面提档百里画廊风光带;原石部落民族文化区,花果海休闲农业体验区,大洪山植物园生态园林区,东庄畈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战略,全面构建生态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格局,不断擦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特色小镇”“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金色名片,奋力实现了从“养在深闺待人识”到“全域旅游,四季可游”的华丽转身。

生态底色焕发帅气“颜值”
  从高速连接线进入333省道大洪山段,路两旁遍植桂花、香樟、紫薇等苗木,形成一条绿色景观带,令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大洪山景区在333省道境内沿线24公里全力推进美丽乡村、百里画廊建设,在道路沿线流转3000亩土地栽植各类花卉苗木120万株。景区正以绿色为底色,实施生态文化交融的景区建设,带动全域旅游产业转型。
  景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守住生态底线,为随州构筑鄂北生态屏障作出应有贡献,为品质随州建设贡献大洪山力量。
  着力构筑生态屏障。在核心景区和重要道路沿线500米范围内划定5800亩森林严管区,动员全民参与造林护林行动,有效保护大洪山绿色生态资源。
  着力推进污染防治。在全市率先完成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并启动镇区配套管网建设。关闭规模畜禽养殖场6家8000余平方米。推进“厕所革命”,完成1063座户厕改造,新建2座城镇厕所、9座农村公厕和5座旅游厕所。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全域化治理,实现储存、转运、处置全覆盖。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村庄环境“五改、四化”工程,拆迁、改造农房近300户,改造集中村塆7个,建成文化广场8个、乡村休闲游园8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与此同时,景区以生态为发展之基,以文化发展之魂打造体验型旅游产业,大洪山全域旅游建设项目都做起了山水文章,让游客体验自然魅力和田园风光,提升景区全域发展品质。
  “大洪山植物园”是一个集各地区植物于一身,融科普教育、观景休憩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植物园。园区内的苗木种类多达200余种,多种多样的苗木与石景水景相呼应形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诗画美景。
  大洪山花果海项目按照4A景区标准建设,兼备时令鲜花的观赏区、新鲜水果的采摘区、生态美味的品尝区、情趣盎然的游乐区、激情飞扬的采莲区、野趣横生的野炊区、异域风情的篝火区等,在不久的将来,游客可春季赏花品果,夏季观荷纳凉,秋季垂钓采摘,冬季挖藕捕鱼,随应四时之景,尽享山水之乐。

文化底蕴塑造无上“魅力”
  资源是大洪山的根,文化是大洪山的魂。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更具备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
  作为历史名山,康熙年间,朝廷下令各地上报并绘制名山,湖北仅绘制了大洪山和太和山(武当山)上报朝廷。作为红色之山,贺龙、陶铸、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开展革命斗争。作为佛教名山,唐代建寺,至北宋末期,山中寺庙26座,僧众2000余人,“精舍壮观天下”。作为传奇之山,这里是绿林起义的策源地,又称绿林山。汉光武帝刘秀、明嘉靖帝朱厚熜、大夏帝明玉珍等帝王在此留下足迹。
  为了擦亮文化品牌,提升景区魅力,景区深度挖掘大洪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景区旅游品质和内涵。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大洪山魅力。致力在科普文化、佛教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名人文化等五个方面挖掘大洪山的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资源。开展以文促销活动,出版大洪山文化丛书、画册;组织书画、摄影、诗词名人名家走进景区,创作作品;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设计特色精品线路,提高景点的文化品位,展示大洪山的文化魅力。
  开发文化资源,弘扬大洪山文化。利用现代光电技术包装改造溶洞、河湖、山岳资源,开辟科普文化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开发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绿色食品、绿色保健品、绿色工艺品等具有浓郁大洪山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增强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打造大洪山旅游的特色卖点。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大洪山影响。以武汉为中心,以各类媒体和旅行社为载体,加大辐射周边城市的宣传。编好、讲好大洪山故事,打造大洪山文化符号,构建大洪山文化记忆,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去年7月,由鄂旅投投资12.6亿元打造的慈恩小镇,在大洪山脚下长岗新区开工建设。总面积1500亩的慈恩小镇,以“山水野奢 禅乐生活”为文化主题,致力于打造中国山水度假首选目的地。
  “深入挖掘和传承大洪山源远流长的各种文化,将文化基因植入景区发展全过程,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文化标识。”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能领略美景,也能品味文化,这才能让游客们真正深切体会到大洪山的魅力。”

产业底盘铸就强壮“体格”
  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而对大洪山来讲,就是要把绿色、生态资源产业化。
  近年来,大洪山立足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紧紧围绕“旅游+”战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引导,加速推进旅游业态培育和产品打造。
  2017年以来,景区陆续启动了333省道沿线7个村、5个民宿试点建设,引导景区居民自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地处核心景区的绿水村村民甘氏兄弟、徐氏兄弟利用景区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和林地资源,办起了大鲵养殖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效益凸显。
  依托良好的气候资源,东庄畈村有机农业示范园出产的成品蔬菜打包装运直供北京餐桌,“大洪山的味道”走向全国。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完成了绿水村“农家乐”接待一条街、珍珠泉村有机稻专业合作社、黄木淌村水果采摘基地、庹家村花卉种植合作社建设,各合作社已形成规模,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走进大洪山根雕文化产业园,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类各式各色的根雕艺术品布满整个庄园,让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目前,根雕艺术成为大洪山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并带动近5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为大洪山多途径实施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产业与其它各产业相互促带,良性循环。旅游扶贫在景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景区按照“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农民得实惠”原则,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持续将旅游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推向深入。
  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宜居宜游,景区的百姓正在享受旅游发展的生态红利,景区百姓身份也悄悄地向“旅游人”转变。
  经济生态化,全域景区化。大洪山景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发了生态财,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了生动诠释。

(责任编辑:隋意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请稍等,努力加载中...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