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722-3318927 投稿邮箱:szrbs@21cn.com
随州市推进城乡绿色革命实施方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6-21 10:10
来自: 随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查看: 2006
2016-2020年
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印发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省城市绿色发展会议精神,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环境治理,打造具有随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策源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理念,抢抓国家深入实施长江、汉江、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化“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升随州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成绿色生态城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五城同创”目标,把随州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鄂北门户城市。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统筹新老城区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土地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化同步”,统筹推进城乡、镇村和产城协调发展,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乡村社区”组团式、生态化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三维纲要”,把“绿色决定生死”的发展理念和生态立市战略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和谐共享”,统筹推进民生改善和城乡发展。探索实行放权瘦身“一刀切”、高位统筹“一网通”、多维考核“一盘棋”,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开放包容”,统筹城乡绿色规划,积极探索县市多规合一体制。敞开胸怀借智借力,面向国内外聘请一流顶尖规划团队规划设计城市。
    (三)发展目标
    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绿色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
    城市布局发展目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0万。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6%。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环三片”的生态发展格局。
    生态安全发展目标:加强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山生态屏障和府河、淮河等河流、水库的生态保护,加强骨干交通沿线、清水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使森林面积达到520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湿地面积达到170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达80%,乡村6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达93%,乡村达60%;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达65%,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50%以上。
    绿色文化发展目标:加强绿色思想、绿色文化的基础研究、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加强绿色文化的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倡导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个人树立绿色消费观,使公众生态文明知识知晓率达80%,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
    二、建设任务
    (一)突出规划引领,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一步规划、动态修编、分步实施、长期努力”的思路,以随州城乡总体规划为统领,统筹编制产业发展、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优化绿色城市空间格局,在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环三片”的绿色生态发展格局。“一轴”即随县至随州高新区范围内府河流域两岸树木、灌木丛、水生植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轴线,生态园;“一环”即连接新316国道、炎帝大道、南外环为一体的城市绿环;“三片”指漂水河湿地公园示范片、随州白云山生态公园(随城山森林公园)示范片、以新铁山为中心的大堰坡生态产业示范片区(含惠兰谷)。加强环境保护,构建以“一湖两河三山八库”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一湖”指白云湖;“两河”指府河、瞚河,“三山”指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山,“八库”指先觉庙水库、封江口水库、黑屋湾水库、天河口水库、花山水库、徐家河水库等8座大型水库。
    2.创新整合规划。推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实施《随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随州市城市地下工程管线总体规划》、《随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
    3.优化完善规划。立足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社区服务设施、义务教育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环卫设施、养老设施、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专项规划。
    4.严格执行规划。科学界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四线”范围并加强“四线”管控,凡是规划尚未覆盖和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一律不进行项目审批。(牵头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二)突出生态优先,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1.强化绿体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为抓手,努力建设总量增加、分布合理、功能显著、植物多样、文化凸现、景观优美的城区绿地生态系统,确保建成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共绿地≥14平方米,至2020年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5.82公顷,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148.4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89.76公顷。新建回龙寺公园二期、白云山生态公园、花溪河城市生态公园、白云大道风光带二期、水城市湿地公园、绿色生态科技休闲产业园和城市道路绿化;补充随城山国家森林公园绿量,保持较好原生态环境。在中心城区见缝插绿,确保中心城区每年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小游园两到三处。(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林业局、市城投公司、市建投公司、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2.加强水体治理,保护利用清洁水体资源。(1)推进黑臭污水治理。加强污水许可排放管理,完成建成区水体排查和水质达标验收任务;2020年底前,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加大污水管网建设速度,使雨、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93%。(2)加快推进中水利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利用设施建设,重点将城南污水处理厂中水引入华能电厂再利用。(3)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将中心城区两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升至15万吨/日,逐步将水质排放升级为I级A标准。(4)推进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将中心城区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处理能力提升至90吨/日,使污泥含水率在55%以下。(5)推进内河治理。继续推进西护城河、花溪河、东护城河治理,城东生态补水工程和西护城河蓄水坝等五大工程建设。(6)推进重点流域水体保护。持续推进淮河、府河流域,先觉庙水库、封江水库、徐家河水库、花山水库、飞沙河水库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及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供水厂改造建设,确保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7)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雨水滞留、渗透和收集利用,确保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渗水地面有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强化行业监管,治理扬尘噪音污染。(1)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投资环境。(2)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全面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严格执行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车辆清洗、降尘消噪、封闭围挡等措施。开展建筑业绿色生产,大力推广绿色搅拌站清洁生产,发展清洁能源,净化空气质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3)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禁止垃圾和秸秆焚烧;在城区严控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炮竹;加强食品卫生领域管理,禁止生产污染食品;加强交通管制,严控三轮车、大型货车、超标车进入中心城区和超标排放尾气。(4)加强环境监督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定点监测主要污染物和生态敏感区域。组织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和水质生物毒性预警体系建设。实施城区范围内环境空气日报发布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70%。(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参加单位:市住建委、市卫计委、市气象局、市城管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三)突出立体出行,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构筑以公用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快中慢相结合的智能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所占比例达70%。
    1.推行绿色出行。(1)坚持公交优先。研究发展BRT快速公交系统,探索规划建设两条BRT快速公交线路。在东、西、南、北郊布点建设公交换乘站,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公共交通出行率达50%。(2)构建旅游绿色通道。完善大洪山、千年银杏谷、西游记公园、琵琶湖、徐家河、三潭、黑龙潭、武胜关、桐柏山等重点景区的旅游绿色通道网络。(3)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鼓励使用电动车辆。(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参加单位: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建投公司、市城投公司,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2.畅通出行网络。加大投入,研究建立自行车免费使用制度。建设烈山大道、交通大道、解放路三条骑行、步行道示范路段,到2020年,构筑覆盖中心城区的自行车路网。(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城管局、市公安局)
    3.完善基础设施。(1)畅通地下通道,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2020年,新城区全部配套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随棚户区改造逐步改造。(2)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设施配套服务,建设城市步行“绿道”。“十三五”末,建设23条城市“绿道”,总里程达到120公里。(3)完善无障碍通道,巩固“全国无障碍城市创建示范城市”成果。(4)建设生态停车场(室),到2020年,建设30处立体智能停车场(室)。多点布局,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曾都区、广水市、随县及所辖乡镇的电动汽车充电桩。(5)完善路桥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建设23条城市道路和6座城市桥梁。(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城管局、市经信委、市残联、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城投公司、市建投公司、市供电公司、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四)突出节能降耗,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1.推进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十三五”期间,市级国家机关及各县市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10万平方米以上的开发项目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必须创建绿色建筑。创建4个绿色建筑联片集中示范区和5个三星级绿色建筑,落实城东文化公园片区、城南新区和大随新区3个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的创建工作,将城东文化公园片区打造成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对用能需求高、节能潜力大、节能效益显著的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更换节能门窗、增设外遮阳、改善通风条件、改造用能系统,进一步引导既有居住建筑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改造。
(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3.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全面推进光伏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总结“五个一百工程”的成果和经验,将光伏发电发展成为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亮点和特色。12层及以下新建建筑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12层以上新建建筑参照安装。积极推动地源热泵等浅层地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引导各地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大力推广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地源热能、空气源热能、生物质能源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积极建设分布式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建立能耗监控系统,推行楼宇能耗智能化监控,强化企业用能管理,大力促进节约用能。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建筑、交通、产业节能。推广热泵、热电冷三联供以及路面太阳能利用等技术耦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参加单位:市住建委、市经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改善棚户区居住环境。把棚户区改造放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出台《随州市城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随州市2016至2020年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政策通道,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确保人均居住面积达37平方米。到2020年,完成3.1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牵头单位:市房产局;参加单位:市国土局、市城投公司、市建投公司,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5.推进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按照分质供水、分级利用、循环利用、系统平衡的原则,以节水为核心,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供水管网。促进节约用水,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和节水型器具。(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参加单位:市住建委、市经信委)
    (五)突出产业支撑,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双高一低”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发展专用汽车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制品产业、化工医疗产业,稀释和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降低能耗,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于5%,单位GDP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2.加快建设绿色环保产业园。以节能环保为主旨,按照“一园、二区、三平台、四板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一园即绿色环保产业园;二区即南区、北区;三平台即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专业培训与创业孵化平台;四板块即污水污泥深度处理板块、节能环保产品制造板块、固废物处理设施板块、矿产资源再生利用板块。(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水利局、市经信委、市城管局、市建投公司、市城投公司,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3.规划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重点打造十大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特色基地,包括建筑住宅产业化预制产品生产基地;商品砼和商品预拌砂浆生产基地;马鞍山、齐星多晶硅等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和研发生产基地;玻璃深加工生产基地;建筑节能保温建材生产基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程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绿色钢结构建筑型材生产基地;高强钢筋加工制作基地;建材物流基地等。(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房产局)
    4.推进绿色农副产品物流园建设。采取PPP等多种融资模式,打造以蔬菜区、水果区、土特产区、畜禽区和水产区等五区组成的绿色农副产品物流园。引进1000家物流企业进驻,年交易额达到200亿元,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地。(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商务局、市建投公司、市交通运输局)
    5.推进绿色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大洪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引导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编钟音乐产业园、琵琶湖、三潭、桃源村、桐柏山太白顶、武胜关生态旅游区、徐家河、中华山、鸡鸣山、现光山等创建国家4A级景区。大力开发随州地域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三年建改计划,新建一批旅游公共服务绿色示范工程。开展智慧旅游建设,打造微博、微信、网站三大官方门户平台,开展智慧营销,组织多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宣传活动。(牵头单位: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参加单位:县市区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6.推进绿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实施畜牧养殖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小区和基地,随县打造生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广水市打造肉鸭、肉鸽生产基地;曾都区、随州高新区打造肉鸡、生猪、蜂产品生产及产业化基地。积极推广水产立体、健康养殖,加快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小龙虾、甲鱼、泥鳅等特色水产品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和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华中地区茶叶出口基地,提高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业产品面积比重。(牵头单位:市农业局;参加单位: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7.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以创建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城市为抓手,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的开发利用。重点支持华能界山、华润花山、国电中华山等风电场项目建设,力争“十三五”期内新增风电项目装机100万千瓦以上;以随县万和镇、广水市十里办事处、曾都区万店镇、随州高新区淅河镇等10万千瓦级大型地面光伏项目为切入点,力争到2020年新增地面光伏电站装机达70万千瓦以上。推动浅层地温能在建筑制冷供暖方面的规模化应用。鼓励在开发区、大型工商企业、公共机构及公共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现代设施农业相结合,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和农业农村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兴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清洁用能比例。加快区域内小水电扩能改造建设步伐。完善绿色电力调度制度。(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物价局、市供电公司)
    8.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大力发掘随州本土文化,加快建设以编钟复制、电子钢琴等为主的八大产业,建设编钟音乐城、曾随文化城,吸引国内、省内著名文化企业入驻。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设计、生态景观设计等产业,打造国内知名的创意设计基地。探索建立国家级文化创意机构,在推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战略咨询、人才培养、应用实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市文体新广电局、市经信委、市城投公司,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9.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合作。依托区域文化产业聚焦优势,加快建设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公共交易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2%。(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参加单位:市广电网络公司、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
    10.发展国家智慧城市产业。以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为依托,把智慧城市作为我市新型城镇化的最佳实现途径,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随州”,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工业园区、智慧家庭等20余个子项目。依托政府投融资平台,创新智慧城市资金投入和回报模式,使政府和群众在智慧城市建设受益。(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参加单位:市建投公司、市城投公司、市广电网络公司、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
    11.发展绿色健康服务产业。加强医疗支撑,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养合作新模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制度,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强康复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设养老公寓和老年用品开发中心。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投资健康服务业。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加快培养从业人员,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牵头单位:市卫计委;参加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2.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业,依托农发行、国开行等银行,依法与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合资合作组建金融机构。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包括社区银行在内的新型金融组织,积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服务。围绕质押、担保、产权交易等环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保险理财业务。确立碳排放交易试点,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参加单位:各银行、市建投公司、市城投公司、随州高新投公司)
    (六)突出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1.提质扩容,推进绿色城镇健康发展。重点支持7个全国重点镇、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和3个省级特色镇、2个省级旅游名镇、10个市级重点中心镇及10个市级特色镇建设。以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城镇减排责任体系,持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竞进提质,推进绿色农村环境改善。至2020年,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编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规划,健全村组保洁机制,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做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推广城乡环境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村庄环境整治达率96%。(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3.多措并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十三五”期间,在全市重点打造200个美丽乡村。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村镇环境得到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随南“31168”工程(三里岗、长岗、洪山3镇11村68公里随南乡村旅游线)。建设美丽乡村,打造连接银杏谷和大洪山景区的“百里画廊”。加快推进淅河镇“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和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推进“荆楚派”特色民居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实施全国传统村落保护。(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参加单位: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七)突出素质教育,推进绿色文化培育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践行、多方参与的绿色文化建设局面,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我市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在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设置禁猎区、禁渔区,严禁乱猎乱捕野生动物和自然水体渔类,加大打击处罚监管力度。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和林业执法体制改革力度,扩大生态公益林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加大自然林木保护力度,从严控制从自然山体移栽的苗木、大树进城。(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林业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妇联、团市委,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形成文明、节约、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评选活动。鼓励绿色出行,减少小汽车使用频率,到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3.建设节约型政府。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率先垂范。加强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设施节能管理,建立能耗、水耗监测统计和奖惩机制。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倡导无纸化办公,再生纸使用比例达到90%以上。严格执行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85%。(牵头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各类绿色发展人才培训。打造系列绿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展示绿色发展成果。开展以绿色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文体活动。制定绿色发展培训纲要,编制绿色发展培训教材,实施绿色发展培训计划,将绿色发展纳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文体新广电局、市民政局,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三、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围绕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先行先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突破障碍,积累经验,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一)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综合考评机制,建立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绿色发展体系,将随州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强化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机制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我市投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严格产业准入条件,禁止发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把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发展机遇,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发展。
    探索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财税体制。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重大绿色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国家税制改革框架下,充分发挥随州在探索现代服务业税收体制改革中的先行先试作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健全绿色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水、电、气等资源能源差别价格和阶梯价格制度。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逐步开征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处理费。完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由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担机制。积极参与节能量、碳排放量和排污权交易,形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市场化调节机制。
    实施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完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建筑能耗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体系,促进建筑节能。全面推行指标体系引导下的生态环境评价制度,实施排污申报和环境统计报告“两表合一”制度。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编制区域环境应急预案,严控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水平,积极防范并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环境举报制度,加强群众投诉环境信息公开。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
    (四)探索城市绿色发展管理机制
    围绕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开发建设模式,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治理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行。
    完善数字城管管控模式。巩固和完善“数字城管”设施,重组升格运行能力,提高城市治理力。完善“一个中心、三大主轴、五支队伍”(一个中心即指挥中心,三大主轴即指案件巡查、任务派遣和监督考核,五支队伍即指案件巡查、案件受理、案件派遣、监督检查、综合评价等五种岗位)框架,实现陆地监控全覆盖,提高案件受理率。启动激活并优化数字城管子系统,打通“全民城管”通道,把城市的管理权、监督权交还给广大市民,实现“你的城市你做主,我为市民当管家”的终极目标。
    (五)构建绿色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研发转化与应用。集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人才。研究制定各类吸引高层次高技能的绿色发展人才的配套措施,培育绿色发展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形成适应绿色发展的技能人才和创新培养体系。
    (六)实施绿色认证机制
    强化并加大绿色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将涵盖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交通、绿色食品、绿色包装、绿色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绿色产品进行申报认证,提高行业认可程度和绿色产品覆盖面。
    四、组织实施
    为加强对城乡绿色革命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随州市推进城乡绿色革命工作领导小组,对城乡绿色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机构和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住建委,刘泽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地各部门也要相应成立城乡绿色革命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实施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的具体政策措施。
(责任编辑:隋意    新闻热线:0722-3318927)
随州日报-新媒体矩阵
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州论坛-微信公众号
随州日报-微博
随州日报-人民号
随州论坛-客户端APP
随州日报-视频号
随州日报-抖音号
随州日报-企鹅号
随州论坛-网易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随州地区唯一新闻网站|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关于我们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鄂ICP备11004182号-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鄂网备42120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722-3318927
邮箱635782607@qq.com
广告服务电话: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