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新闻网| 新闻中心| 领导专辑| 品质随州| 华人圣地| 专汽之都| 在线访谈| 图片| 专题| 教育| 文化| 汽车| 美食| 房产| 旅游| 健康| 家居| 随州日报微博
查看内容
搜索

随州民建:文化+为随州发展助力

2016-3-21 10:51| 发布者: 随州人_s |来自: 随州网
      201634日,《人民政协报》用四个专版推介了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学者张士元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追寻文化源点的事迹和探源成果。其中,随州曾侯乙编钟和桐柏山图腾文化赫然在列,各占一个专版。随州,在举世瞩目的两会期间,再次吸引国人的目光。这是随州民建借力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的另一条道路。

 

中国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经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有的是重大历史文化发生地;有的是因拥有珍贵文化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是盛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19822月,为保护这些重要的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首批命名了北京、西安、洛阳等99座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经多次申报和多方争取,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截止目前,全国有128座城市获此殊荣。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和最高荣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一条条车水马龙的宽敞的街道、一幅幅巨型的霓虹灯广告牌,它们营造出了繁华的气氛,但它们构建的是闹市,而非历史名城。

由于曾经对“历史名城”的认知不足,随州险被摘牌。作为曾经主管全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市长、现民建随州市委会主委、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慧敏深刻认识到名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文化名城”是随州的一块金字招牌,只能擦亮,不能染尘。从文化视野发掘随州的历史文化价值,梳理随州文化对中华源文化的贡献,探寻文化精准扶贫和服务经济建设的新途径,让文化+为随州创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突出文化的硬实力,成为随州民建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

文化+,就是依托随州现有文化资源,引进专家智慧、学者视野;构筑活动平台,发挥综合效应,服务随州建设,为神韵随州提“神”增“韵”。

袁慧敏认为,“历史名城”应该与历史有关,与文化有关,与城市里的“古香古色”有关,与城市居民的修养有关。步入这样的城市,从古宅你看到的是历史的沉淀,这种“沉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代表着曾有过的辉煌;步入这样的城市,你耳畔飘过一缕乐声,虽不雄壮,也不太悠扬,似在倾诉、在叙述——这乐声并非主流,但它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在中国的乐坛和舞台上铸就了神话,使中国的音乐和舞台艺术独立于世界之林——它在倾诉、在叙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源;步入这样的城市,你可能会在街头巷尾嗅到一股扑鼻的食物的香气,有种特殊的味道,因为它是这个地方的“风味小吃”,那种香气是经百年、千年的岁月酿造出来的,是那座城市特有的,身后有着典故或传说;步入这样的城市,你可能会脱胎换骨,涤荡庸俗,你为自己生长于斯而感到骄傲。

随州就是这样的一处所在,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英才辈出,文人荟萃。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说,“随州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停下脚步的地方”。二月河用“小城大美”来赞叹与他匆匆一聚的随州。余秋雨则更掩饰不住对随州的热爱:“哪儿的泥土曾经留下过中华文明第一组伟大的脚印?随州。哪儿的金属曾经铸就过战国时代第一组完美的音乐?随州。哪儿的明月曾经陪伴过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

 

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县烈山,他教人们制耒耜、植五谷,开创了农耕文明。进入新世纪,连续七年的世界华人寻根节让随州成为海内外驰名与公认的寻根谒祖圣地。

1978年,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在擂鼓墩出土,改写世界音乐史,同时出土文物1.5万多件,9件为国宝级。2016年新春,习近平主席出访埃及,随州编钟随团出访,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古埃及3000年历史的神庙上演绎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发展,和谐和雅的新篇章。金石之交,金声玉振,轰动国际。

2011年,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叶家山,发掘出文物700余件套,主要是青铜器、原始青瓷。墓葬比曾侯乙墓早500多年。叶家山考古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考古发现,随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达几千件。淅河西花园出土的阴阳鱼太极园图案,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早的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北斗七星的形状。

考古及相关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活在随州这块宝地上。1957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该石器打击点集中,半锥体较平,石片角为118度,放射线较清楚,而且器物大部分边缘都作了粗糙的第二步加工,刃缘呈明显的弯曲状,在石器左侧,从台面到末端均保留着天然的砾石面。19965月经裴文中先生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正是由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随州地区的创造和积累,才为当地新石时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石器时代,随州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出土文物近3000件,其中较为重要的遗址,有淅河镇西花园、三里岗镇冷皮垭、厉山镇陈家湾、殷店戎家湾、淮河镇莲花寺、高城赵家庙、万店点将台等7处,而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则只有淅河镇西花园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淅河镇西花园遗址表面呈一南北向长方形土丘,高出周围地表约5米。遗址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上、下层。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出土有当时众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生产工具种类计有骨镟、石刀、石铲、石斧、石奔、陶网附、陶纺轮等,生活用具种类计有陶彩绘扁腹壶、直筒杯、高柄杯、钵形座豆、圈足碗、大口罐、小口罐、鼎、擂钵、盆、锅、甑、器盖、和器府等,装饰品有空心陶杯和玉珠等。此外,还发现有用途不明的鹿角。西花园遗址的发掘,为我们了解随州境内原始文化的内涵、性质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冷皮垭遗址位于今随州城西南40公里的三里岗镇冷皮垭,不仅出土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泯质灰陶与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其中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烧土块,某些土块稻料呈密集块状,虽大部分已经碳化,但仍能清晰辨识稻壳的痕迹。根据遗址出土文物分析,其文化内涵大致包括屈家岭文化和类似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雕龙碑遗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从房屋形制上看,雕龙碑遗址的木骨泥糊墙体、烧烤房屋地面和墙壁与西安半坡、淅江河姆渡、湖北大溪相似,但北方同时期房屋圆形的多、半窖穴式多,而雕龙碑遗址房屋则大多是方形的、地面式的特别是该遗址中发现的推拉滑动式屋门结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从葬俗上看,雕龙碑遗址的葬俗不完全同于北方,也不完全同于南方。如婴儿华瓮葬的葬具,既有半坡人是用一个瓮,雕龙碑人则是用两个瓮对扣。从出地器物来看,雕龙碑既有类似半坡的尖底瓶,也有受南方大溪文化影响的黑陶,还有大量彩陶。因此,专家认为,随枣走廊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文化频繁接触、交会、吸收、融合之区,将有可能产生(命名)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雕龙类型遗址墙体中大量稻草和大型陶贮粮器大量酒器、纺轮、猪骨的出现,说明雕龙碑遗址的主人生活的时代,家畜已实行饲养,农耕以水稻为主,纺织已成较为普遍的生业。

随枣走廊西花园、冷皮垭、雕龙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6000年这几千年的岁月中,随枣走廊有一支远古人类在此生息劳作。

而关于炎帝生于随的传说,也正是这一时期,对文化考古成果的梳理,随州增添了文化自信。

2010年开始,民建随州市委邀请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化学者张士元对随州编钟文化、炎帝文化进行调研。2013年,张士元在民建随州市委专职副主委肖英陪同下,三上桐柏山香炉垛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桐柏山香炉垛顶峰发现的三个石墩,张士元认为是三足金乌、太阳鸟的表现,是富于特色的“太阳崇拜”遗址。张士元介绍,桐柏山太阳城更为神奇,城内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圆形的石城墙环抱于山顶的密林中,城的中心较低,形成一个太阳池,是一座古人太阳崇拜的天然祭祀神坛。桐柏山下古城名曰“意城”,是体现古人对太阳崇拜的命名。早期古人类对一座山,或者一条河,或者一块石头,或一棵树进行祭祀,这些行为背后的都是古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桐柏山下的汉代画像石馆里,在一块汉代石画上,刻有一头鹿,鹿突出的两个角,象征着通天理念;而上面的五只鸟,应该为太阳飞鸟的象征,五只鸟周围有七颗星星,表示北斗七星。古人把朝拜天穹、朝拜太阳、朝拜星象等祭祀活动形成的理念浓缩在汉画像石里面,浓缩在桐柏山太阳崇拜的图腾文化中。

张士元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加大桐柏山“太阳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继续搜集桐柏山民间传说及文史资料,以文化促进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张士元先生通过对叶家山出土文物的现场查看,编钟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鉴别,编钟文化符号的追溯,通过对随州曾侯乙编钟文化的研究,对青铜器体系的器形、纹饰等多年悬而未决的文化之谜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对黄河流域自夏商周,尤其是安阳司(后)母戊鼎等系列的原始祭祀青铜器文化理念的理解。他说,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是一种乐器,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一种民族源文化体现。应该将编钟为中心的文物以宏观视角和哲学思维融会贯通,把曾侯乙编钟彩绘陪葬棺、木衣箱、射日衣箱、编钟、镈钟、彩漆五张器、彩漆笙、尊盘等青铜器文物的器形、图案、符号等等结合起来考证破解。他希望随州将编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万年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结合起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泱泱五千年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政情、民俗,如何阐扬它一直是当代中国的紧要命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深度上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上继承传统文化,从寻找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上发展传统文化,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和理论。

随州民建根据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和智慧,以文化+开展大调研、大活动,延续随州文化基因,萃取随州思想精华,展现随州精神魅力。

 

随州境内的大洪山和桐柏山是生态名山,更是文化名山。

大洪山位于湖北省中北部,西临襄(阳)钟(祥)江汉谷地,东接溳水河谷丘陵,南连江汉水网平原,北与桐柏山遥相呼应,方圆350平方公里。宝珠峰是大洪山脉主峰,海拔1055米,气势雄峻。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大洪山一直是佛教圣地。明王钺诗曰:“扪萝攀石扣禅关,五月阴寒雪满山。遥听云端箫鼓沸,始知天上有人间。”清湖广兵马道陈维舟见到这巍巍屹立主峰的寺院后,题下了一幅楹联:“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这可算是极高的赞美之词,至今这幅楹联仍在。清康熙责内务府呈天下名山,大洪山全图所绘,呈康熙御批,被列为“天下名山”。

桐柏山贯穿于河南、湖北两省,其主脊北侧大部在河南省境内,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以南北气候交汇区和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原始次生植被为特色。桐柏山区域不仅有独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史前文化、佛道文化、地质文化等研究价值。随州境内的田王寨有“华中第一寨”的美称。相传其北部山脊盘古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处,其南部余脉历山为华夏始祖神农氏故里,被道教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明唐伯虎为其做《桐山图》,并附诗云:“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君今自称亦私淑,渔钩续当借一湾。”

 

随州民建通过加强对随州地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展文化随州内涵。几年来,民建随州市委克服资金、人才等多种困难,对内加强学习,梳理随州历史文脉,对外多方联系,积极引资引智。除张士元外,还先后与国内顶尖的雕刻家、美术家文远衍,音乐家卞留恋,曲艺表演艺术家姜昆,姓氏研究专家许官德、高新平等专家学者联络,请他们为随州的文化发展号脉,出谋划策。目前,桐柏山与图腾文化、大洪山与佛教文化、曾侯乙编钟与星象文化、烈山与姓氏寻根文化的课题研究正逐步深入并初具成果。

通过对炎帝故里桐柏山实地考察,得出曾侯乙编钟与三星堆文化一样,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化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属中华源文化。随州区域内出土发现证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在这一流域生存发展,开枝散叶。出土的文物和流传的故事传说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国宝级的旷世神品,为中华源文化提供了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可吸引学者加以研究并可以取得重要进展的文化创意范畴。这一成果,为探寻研究我国中部地区人类的起源于迁徙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史前人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通过炎帝文化,利用世界华人寻根节这一平台,随州民建积极加强与海内外烈山宗亲的联谊,通过宗亲交流,积极推介随州。2012年,世界烈山五姓宗亲在随州召开世界第十三届亚洲第二十届恳亲大会,26个国家和地区500余名海内外宗亲欢聚随州,寻根谒祖。2014年,中华曾氏宗亲会在随州召开曾子文化研究暨宗亲联谊大会。2015年,湖北戴氏在随州召开戴氏文化研究会。2016年,中华姜氏宗亲会在随州召开炎姜文化研究会暨湖北姜氏宗亲会成立大会。烈山文化,源远流长,烈山宗亲,敦亲睦族。随州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文化+让随州成为内外驰名的宗亲联谊平台,寻根谒祖基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一次次共识的凝聚,一次次智慧的迸发,化为随州发展的磅礴力量。同舟同济再出发,肝胆相照谱华章。随州民建,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自觉保护和传承我们随州的优秀文化,不断充实新内容,使我们的文化更显勃勃生机,文化更加辉煌灿烂。

这是随州最具竞争力的文化实力。

主管: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随州日报社

鄂ICP备11004182号-2 | 鄂网备421201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8021号 |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3119号

随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ui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1

虚假新闻信息举报电话:0722-3319535、新闻爆料热线:0722-3319535、广告服务电话: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刘先生)、故障咨询QQ:625610413

返回顶部